Orange4649 Blog 橘子的Blog

分封制與郡縣制—從春秋戰國到漢初(二)

Tags:  #history  
Paragraph : 2626 words.

秦王完成統一後自稱始皇帝,設三公九卿。當時大臣間存在分歧,一部分人覺得要回復分封制,一部分人覺得應該要繼續使用郡縣制,秦始皇說道:「天下共苦戰鬥不休,以有侯王,賴宗廟天下初定,又復立國,是樹兵也,而求其寧息,豈不難哉!」意思是說天下之所以會一堆戰爭就是因為諸侯割據,現在好不容易統一了,又立諸侯國,這是埋下戰爭的禍根,最終秦始皇決定用李斯的建議行郡縣制,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就這樣出現了。然而秦王朝總共只有三個皇帝就滅國了,對比周王朝持續了八百年,難道郡縣制也有很大的問題嗎?

自戰國之初秦立國開始,東方六國就一直視秦國為落後文化,與野蠻的犬戎生活在一起,地處邊陲的秦國也很少能參與到國與國間的會盟,史記記載「秦始小國僻遠,諸夏擯之,比於戎狄」,意思是六國覺得秦國偏僻,都把他當成犬戎一樣的野蠻民族,即使後來商鞅變法讓秦國開始富強,但變法也讓秦國人民養成了重利的性格,與周文化的禮儀不相容,上次提到的秦國士兵戰場上的恐怖行徑就是重利性格的展現,六國貴族都稱秦國是虎狼之師,久而久之,民眾也認為秦國是一群兇殘的野蠻人,因此不願意做秦國的百姓。例如韓國曾經為了向秦國求和,割讓了上黨郡給秦國,然而上黨的民眾不願意當秦國的子民,改依附趙國,埋下了讓趙國元氣大傷的長平之戰的禍根,一般被割讓是很少有這種情況的,反正對底層的農民來說自己的土地不要被戰爭波及就好,換成其他國只是把稅繳給另外一個王而已,但給秦國就不一樣了,他們不想與野蠻的秦國人當同一國人。所以說當時秦國雖然統一六國,但思想上並沒有統一,六國的人民雖希望戰爭快點結束,出現一個統一的大帝國,但完成這件事的不可以是秦國。

社會各階級對於秦國統一分別是什麼態度呢?首先是貴族,六國的舊貴族失去了原本的權勢,且秦國沒有貴族制度,他們如果還想當貴族,那就得重新打怪升級,如同練了很高等的帳號被盜一樣,要重新開始,因此這些人肯定是最不爽的,第一個有記載行動的是張良,找了刺客要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,可惜秦始皇車隊太大,刺客刺錯車了,這樣的暗殺之後也一直出現,只是都被謹慎的秦始皇躲過了。接著是讀書人,我認為秦始皇一開始對於讀書人應該是不差的,畢竟當初他統一六國也是接受了許多謀士的策略,所以如果一直有人才出現,才能持續支撐秦帝國,加上現在國土變大,如同一個擴張的企業,秦國應該會有很多職缺給這些讀書人,但前面提到,六國看秦國,是當成野蠻民族來看待,並不想真心與秦國合作,有個齊國讀書人淳于越就在一次宴會上說郡縣制的壞話,認為應該回到封建制,這無疑是打臉當初主張郡縣制的丞相李斯,李斯於是就下令焚書,把除了醫學、農業以外的書全燒掉;而秦始皇一直想要長生不老,請了很多道士去找長生不老的方法,但很多人假冒讀了很多書的道士,騙了秦始皇許多錢還在背後講秦始皇的壞話,後來秦始皇一怒一下嚴查此事,把相關的道士、讀書人都埋了,這兩件事史稱「焚書坑儒」。史書還記載了一個故事,西元前211年天上掉下了一塊隕石,上面寫著「始皇死而地分」,意思是秦始皇死後就會回到分封制的諸侯割據,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這就是個人為的東西,那個時代一般的百姓是沒有讀書、不會寫字的,這一定是有受過教育的讀書人寫的,但附近的百姓沒人出來承認,於是秦始皇就把附近的人全殺了,從這件事可看出秦王朝與讀書人的對立。最後是農民階級,秦帝國建立後,因原本的秦國是法家治國,大量的法律對本是活在儒家治國統治下的百姓來說會比較不習慣,這是原因之一,不過一般人生活單純,本就不會犯下什麼很嚴重的罪,影響比較大的是秦始皇大量徵召人力蓋陵墓、長城、阿房宮,原本的國家難道不用做這些嗎?當然是要,趙國、燕國等與北方遊牧民族交界的國家本來就會蓋長城,但統一成一個大帝國後,這些人力將不再只是從趙國、燕國找,會叫一個楚國人千里迢迢的到北方邊境去服役,他下次回到家鄉都不知道何時了,還沒結婚的回來已經是中年魯蛇了、結婚的回來搞不好妻子已經另組家庭了,而且服役期間沒機會回去,因為實在太遠了,根本沒這麼多假好放。阿房宮、長城、守邊疆對於一個南方人來說根本就是要與家人生離死別的,中國人安土重遷,加上秦國有很完整的法律,服役晚一天或搞砸都是可能丟性命的。吹響反抗秦國第一聲號角的陳勝、吳廣就是這樣的例子,原本有一群人要被徵召到舊燕國的土地服役,秦國從中選了兩個人負責帶隊,就是陳勝、吳廣兩人,可以視為這群人的班長,但路上遇到大雨,沒辦法如期趕到,當時的法律徵召遲到是會被罰的,而且肯定是要班長來扛責任,當他們到了大澤鄉,他們就跟這群人說反正我們已經確定會遲到了,這裡是楚國的邊境,我們離開這裡去服役,運氣不好被判刑肯定不會有好下場,運氣好不被判刑也沒有機會再回到楚國這片土地上見到家人了,於是這群人就叛亂了,他們舉旗叛亂後許多勢力也向他們集結,舊魏國信陵君有位門客叫張耳,他就建議他們二人立各國舊王室後代為王,各自的舊勢力就會自己聚集,一定能推翻秦朝。這就是三個階級對於秦國的看法,由此可知秦國統一六國但並沒有統一人心。

接下來就是各路諸侯並起的秦末了,這部分不是這主題的重點,讓我快速帶過,項羽在鉅鹿之戰大破章邯的秦軍主力,這戰基本上可以確定秦國倒了,而劉邦因未遇到秦軍主力率先打進咸陽,因為當時項羽不論是功勞還是實力都是第一,所以雖然劉邦先打進咸陽,但還是得讓項羽主持大局,並沒有遵守義帝先進咸陽先稱王之約。項羽經過一段時間的考量最終決定是分封制,為什麼項羽選擇分封制呢?首先要知道項羽跟周朝、秦朝的情況不一樣,在他之前已各有了一個封建制、一個郡縣制的例子了,他完全可以參考兩邊的優缺點,再建立一個改良的制度,但是他沒有這麼做,他選擇了封建,而且還是比較舊的那個版本,也就是周武王的分封給地方勢力,而不是周公版的分封,我認為項羽完全是有實力可選擇改良的郡縣制,也就是吸收秦始皇的失敗,建立中央集權2.0,但當時的人民剛經歷秦朝的暴政,自動把暴政與郡縣制劃上等號,實際上這兩者根本是兩回事。另外一個比較大的原因是項羽本身的經歷,他從小就是反秦長大的,他爺爺項燕是楚國反秦大將,叔父項梁也是反秦勢力且被秦將章邯所殺,因此他從小就討厭秦國的那套,任何跟秦國有關的東西他都討厭,包括秦國的制度、思想他都全盤否定,所以從外在環境(各路諸侯與人民)與內在環境(項羽從小的生活環境導致的心理)都促使項羽選擇了恢復分封制。